京师,乾隆在乾清宫的御书房中,久坐无语。
他手里拿着的傅恒秘奏,看了一遍,便不敢再看,可闭上眼睛,一字字一句句,又不停在脑海里翻滚。
‘因本年瘴疠过甚,交冬未减。士卒多染疫疾病,臣亦无能幸免。’
‘前线本有兵三万一千,迄今唯余一万三千可战者,实无力再战。’
傅恒为了退兵,倒是挺敢说的,打破了满洲一贯隐瞒自身战损的传统,来了个反向修改。
他本次征缅倒是出兵三万有余,但受限于道路和补给,出境就只有两万四五,到达新街、老官屯一线的,只有一万九左右。
他上奏的时候,清军还有一万五千人,也被傅恒说成只有一万三。
不过,这倒跟最后的数目相差不大,等到莫子布打下阿瓦,老官屯缅军溃散之后,清军确实只剩了一万人上下。
乾隆对于这个几乎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小舅子,还是了解的,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绝不会这样的秘奏。
想到此战又败,损兵一万八千,还大多是八旗精兵,一生顺风顺水的乾隆第一次感觉到了无力。
特别是傅恒秘奏末尾说:‘用兵之始,众以为难。臣执意请行,负委任,请从重治罪。’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傅恒是在说,第四次战争本就不该打,是皇帝力主要战,他硬着头皮帮你这姐夫哥硬顶的,怎奈能力有限,确实不能打服缅甸。
陛下可以把罪过都推到他头上,治他的罪,从而获得一個就坡下驴的机会。
乾隆长叹一口气,傅恒做臣子的,能做到这份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于是,他开始在秘折上手书回复,‘用兵非得已,如以为非是,朕当任其过。’
嗯,十全这方面,还是有些担当的。
要是我崇祯,别说大臣主动揽责了,就是大臣不揽责,他都要甩锅,他不那么勤政,大明朝说不定还能挺过去。
三月底,就在乾隆让军机处拟旨,让染疫的傅恒回京,大军由阿桂带领的时候,阿桂的八百里报捷信,就到了。
至于为什么傅恒的秘奏比阿桂的报捷信早了快一个月出,却只早到了十余天的原因,那是因为傅恒的秘奏,根本不敢走正常的驿站交通。
这玩意说白了,是很伤我乾隆面子的,走驿站交通,搞不好就会天下皆知,所以只能选择命亲信传递秘折,时效性上面,就慢了很多。
乾隆骤闻,简直喜出望外。
要知道这第四次清缅之战就是他力主打的,朝堂群臣,哪怕就是出来抗雷的傅恒都是不支持的。
这要是没打赢,岂不是证明他是错的,是一意孤行。
现在打赢了,当然就可以证明他的乾纲独断,是正确的。
于是,乾隆立刻召在京三品以上旗人勋臣、文官武将来乾清宫参加小朝会,用意就是让这些不支持他的朝臣看看。
你们呐,比我这个天子的眼光,可差远咯!
而一众官员被乾隆在下午四五点从家里给撵到乾清宫,却没人有半点抱怨。
整个朝堂一片欢呼,满洲亲贵们长长松了口气。
要是傅恒和阿桂打不赢,万一皇上还要打,又不知道谁该跟明瑞和阿里衮那样,倒霉催的死在西南瘴疫之地了。
汉人大臣们也松了口气,满人只顾打仗,这军需粮秣可都是他们要负责调配的。
为了这征缅之战,各地满人督抚把下面汉人担任的州县官,折磨的苦不堪言,现在终于可以不打了,也是好事一件。
等官员们到了,乾隆倒是冷静了下来,他粗粗浏览了一下阿桂的八百里报捷信,立刻就命内侍递给朝会的满汉官员传阅。
还十分高兴的表示,明日要召开大朝会,让在京七品以上的官员,都来庆贺。
随后,乾隆以向太后报喜为由,迅离开了。
太后钮钴禄氏才不关心这个呢,乾隆要避开群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阿桂回来的报捷奏章是明暗两份。
明面上的,就是乾隆让满汉大臣传阅的。
内容当然是奈皇帝英明神武的指导,全军官兵克复疫病,上下一心,终是攻克老官屯,杀缅军过万。
随后遣偏师顺江而下,与藩属暹罗国军队南北夹击,破阿瓦城,擒杀缅贼酋懵波(孟驳)云云。
而另一份,就是据实以告的报捷文书了,乾隆看着这一长串名字,心都要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