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京师断断续续下了几日的雪,皇城内外乃至长乐宫里,雪都已经积了起来,杨宁今日才刚刚入京,住进了八王府巷里与楚王府相距不远的蜀王府中不久,便被杨宸的一道急诏,宣进了内廷。
昏暗不明的夜色下,这座杨宁熟悉的宫城里,琉璃红瓦,早已被掩盖在了银装素裹之下。
在不久之前,这座宫城的主人是他的兄长,如今亦是,在不久之前,楚王杨宸是他的主帅,是与他一样的亲王爵位,在不久之后,却已是这座天下的主人,是他的需要三跪九叩的天子。
只有杨宁自己清楚,回京带着王妃宇文若,到底是何用意。
前面是太监撑着灯火为他引路,后面是带刀的羽林卫为他护卫,这仿佛是在提醒他,长乐宫不再是他的家,毕竟,若是家,何须引路,若是家,又要护卫作甚。
穿过了一道长长的走廊,穿过一扇扇宫门,千里迢迢想着入京为杨宸祝寿但是因为王妃途中染疾不得不改成入京恭贺新春的杨宁,终于来到了甘露殿前。抬头一望,一切如旧,一切,又大为不同。
他实在不知,入夜之后特地打开宫门召见自己,是为何事。
甘露殿的值守太监又一次换了人,在引路的太监进殿回禀后,杨宁见到了前来迎接自己的李平安。
贵为蜀王,李平安尚未来得及向他行礼,他便先一步客客气气的喊道:“李公公”
这位曾经宫内人人都觉着憨态可掬的太宗文皇帝幼子,也终归是有长大的这一天了,只是不知杨景在天有灵,是会庆幸,还是会心生悲凉。*
“奴婢见过蜀王殿下”李平安身上的宦官衣物,颜色已从王府掌事太监昏暗的玄色,变为了如今光彩的朱红色锦鲤服,杨宁看到了他脸上的笑意,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厌恶,生长于宫禁,他已领教过太多的虚情假意,面慈心狠的人物。
“王爷请随奴婢前来”
李平安手持拂尘,随后转身向那扇打开的殿门走去,杨宁也不得不掩饰住自己内心的忐忑不安,紧随其后。他本想问,为何自己的皇兄这么急着见自己,可甘露殿内的安静,又让他不敢轻易打破这种沉静。
曾经作为最受太宗皇帝宠爱的幼子,颇受先皇杨智疼爱的幼弟,他不止一次进入过甘露殿,但今日这次,是他记事之后第一次,带着惶恐,带着畏惧。
“主子,蜀王殿下到了”
李平安隔着议事偏殿殿门轻轻一唤,隔绝他与杨宸之间的最后一扇宫门,也随即打开,他明明先看到了杨宸,看到了自己的兄长将曾经与自己今日所穿相同的蟒袍换成了龙袍,看到了杨宸头上那顶雕刻着五爪真龙的金冠。却在和杨宸相视那一瞬间,慌乱的扫向别处。
今日来此的,不止他一人。
左面第一人,乃是当今号称三朝宰辅的王太岳,右面,便是执掌门下六部的镇国公宇文杰,在其下,便是中书省知事元圭,礼部尚书方孺,户部尚书徐知余,兵部尚书曹评,这内阁六人。
几人一见杨宁跨入殿门,也率先起身行礼问安道:“见过蜀王殿下”
杨宁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他忘记了先让几位国之重臣免礼,而是在他们不太高兴的脸色与担忧的目光里缓缓向前,走到站在《大宁北关图志》的杨宸身前,整理了蟒袍,仓促下跪请安:
“臣弟杨宁,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宸虽已换上了龙袍,但对入京为自己庆贺新年的幼弟,还是一如既往的亲切,虽然他更希望杨宁的奏折里,更多是为先皇驾崩表露哀思。登基之后不久,杨宸便看到了自己的九弟在蜀地就藩之后上奏给杨智的密折。
其间对秦王杨威大肆在蜀中剑南采购铁器粮草的举动有所猜忌,也对自己这位楚王曾经在定南道借用茅府敛聚定南财赋的事含沙射影。可杨宸没有丝毫的芥蒂,在他眼中,这不过是自己这位自幼憨态的弟弟又一次犯傻而已。
杨宸本想走上前亲自扶起了杨宁,却又在杨宁一声:“臣不敢”的提醒下,记起了,如今是先君臣,再兄弟的残忍。
“给蜀王赐座”
呼之欲出的“九弟这一路辛苦”终究在咽喉处,被换成了一句不冷不热的话。
“谢陛下!”
待杨宁和内阁几人重新坐回原位,杨宸又一次站到了那张绘有大宁万里连城九镇边关的图前,开门见山的说道:
“既然蜀王来了,那诸位再议议,秦王如此举动,该如何应对”
想起什么的杨宸不过是指了指御案上的折子,伺候御前的李平安就心领神会的将写有北境异动的军报,递到了杨宁手中,在他之前,内阁几人都已读完,只是如何应对之策,一直争论不休。
杨宸本想用宇文雪的谋划,借去桥陵祭祀太宗皇帝之事,将杨威引开长安,兄弟二人在长安城里说不清的话,在桥陵自己父皇的灵前终归是能扯清楚的,但杨威的兵锋太盛,再往前一步,就是陈桥,一旦破了陈桥,哪怕杨宸愿意给自己的皇兄一份体面,只怕这满朝文武,还有那些早已对秦藩心怀忌惮的人,不会答应。
“无论如何,陛下所言,不可!”
在一片因为杨宸执意打算亲自去与杨威相见而不知如何劝谏的沉默声里,方孺又是第一个开口的人。从杨宸登基那一日,好奇的人就一直在盘算着这位先皇倚重的旧臣,一直希望齐王杨叡登基的礼部尚书何时身异处。可杨宸血洗长安乱党之后他仍旧在庙堂上屹立不倒后,人们转而算起了他何时滚出长安,却直到今日,没有等来答案。
王太岳让杨宸留住方孺,以宽慰先皇旧臣之心,可在方孺上表执意打算离开长安时,杨宸却是用另外的理由,留住了这位曾经与自己势同水火的杨智近臣。
“你若是走了,这座长安,齐王还能仰仗谁?”
短短一句,只是一句,杨宸就为自己,为天盛一朝,也为年幼的齐王杨?为了一把可以遮风避雨的伞,留住了日后执掌大宁礼部十五载的内阁重臣。
“为何不可?”
“秦王不尊王命,竟然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举,其罪同谋逆,陛下屈尊与一个乱臣相见,让满朝文武,还有天下士民怎么看?何况秦藩虎狼,陛下贵为天子,刚刚登基,怎可涉险?臣知陛下不愿再让京畿百姓受此兵祸之苦,也知陛下不愿再重演同室操戈让天下耻笑之心,若是陛下要与秦王议和,臣愿往秦军大营,可陛下若是执意亲赴险地,置天下于不顾,那臣今日便唯有死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