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健谈的他,这时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有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个表情是。”易晚说,“喜欢我。”
“”
在蒲公英纷飞的草坪上,喻容时抱住他,闭着眼道“嗯,答对啦。”
“”
“今年九月开始,我就要上大学了。”喻容时说。
分离的预感涌上心头。易晚没说话。喻容时说“在本地的大学哦,距离这里,二十分钟车程。”
“嗯。”
7月是蒲公英纷飞的季节,但幸运的是,易晚又一次落地了。
“你有特殊的才能。”喻容时说,“不要怀疑自己,易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你也是。”
易晚说“好。”
时间门还在沉闷冗长地往前走。蒲公英开了又谢,与此同时,易晚的花期,好像到了。
高中。
初中有话剧节,有校园文化节,高中的主题却变得不再一样,变成了周考,月考,半期考,和期末考。老师在课堂上说“校长花了几十万,从四中买来了原题卷。”
四中是本市最好的中学。
老师说“你们不要辜负校长的希望。”
终于没有人逼着易晚去参加各种活动了。因为他的成绩实在是太优异了尤其是在分科之后,一飞冲天,一骑绝尘。他的沉默,成了“高岭之花”;他的不擅交际,成了“实际”干点实际点的,比如学习,别搞那些有的没的。
有人问他问题,有人借他试卷,也有人偷他的笔记这些都无所谓,他好像突然就成了所有人“喜欢”的对象。
即使他还是他,从来没有变过。
老师说“其他学校的学生可以不实际。为什么他们可以当体操生特招进北大。可以攒社会实践,出国留学去牛津哈佛。但你们呢,同学们高考,人生一生一次的机会啊考过了,就是阶级上升,考差了,就是阶级滑落。我见过很多人,几十年后,还为了自己高考没有拼尽全力,彻夜难眠啊而且,其他好学校有领军计划,有博雅计划,有校长推荐,自主招生你们能拼的是什么,是裸分啊”
老师说“你不要和我说什么判断标准。在这个阶段,分数,就是唯一的标准尤其是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差,不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就只能去扫大街以后就连房子都买不起”
老师说“别看其他人,看你自己。你自己能走的路,就是高考的路也别去看什么北京的分数线,你生在这里,就得按这里的分数竞争。”
其实也有同学转去北京读书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还有同学摇身一变,去了西藏。
老师现在倒是没有再说梦想了。
其实老师说的是对的。
喜欢跳舞的女孩说“我要和易晚一个分”
喜欢踢足球的男孩说“我要和易晚一个分”
喜欢做航模的女孩说“我要和易晚一个分”
喜欢写歌的男孩说“我要和易晚一个分”
他们都说“易晚,你是怎么学习的”
上课时,易晚看见有人在窥视他的课本。老师讲到哪个地方,易晚写了几行笔记。他就会同样地写下笔记,而且行数会比易晚更多。
下课时,易晚在做英语的完形填空题。旁边的人看见了,也开始买同样的书,每次都比易晚多刷一篇。易晚回教室时,看见过自己的抽屉被人翻动。
午饭时,易晚在学校食堂吃饭。他吃莴笋,有的人也吃莴笋。有的是他们自己上进,有的是他们家长要求的看看易晚都吃什么,和他吃一样的东西。
“同样都是人,能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是吃的不一样,那就吃一样的东西。你也能像易晚一样。”
“输入就像变量,成绩就是输出。只要复制成绩好的人的模式,就有最大的概率能够成功。他做到了哪些地方,我们就要做到哪些地方。照着他的路走,否则太不保险了。”有人说。
其实也有道理。在这个阶段。
卷子时,易晚现有人先拿走了他的语文试卷。易晚对一诗的回答是“这诗用了xx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示了xxxx,烘托了xxxx的心情,渲染了xxxx的氛围。在结构上,为后文埋下伏笔。”
后来那个人的回答也是“这诗用了xx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示了xxxx,烘托了xxxx的心情,渲染了xxxx的氛围。在结构上,为后文埋下伏笔。”
再后来,全班的回答都是“这诗用了xx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示了xxxx,烘托了xxxx的心情,渲染了xxxx的氛围。在结构上,为后文埋下伏笔。”
xxxx,按照不同的诗词填空。
后来老师大喜过望,这种统一的格式的确提高了正确率。还有人开始学习易晚的议论文格式,第一段排比,第二段论述,第三段例子1,第四段例子2,第五段群例,第六段结尾。
在中学联考里,易晚班级的分数很突出。
老师让易晚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她说“易晚啊,你带好了整个班级的学风。”
易晚分享学习经验。有人问他“易晚,你平时看什么书,听什么歌吃什么,几点睡觉我要像你一样生活。”
只有一次,易晚在看一本中等数学。有人过来问他“易晚,你也要参加数学竞赛”
易晚摇头。
“别想了,省队进了国家队,是可以高考加分,甚至保送清北。但那些名额从来都是那几个学校的。不是说实力,而是说关系。”同学说,“别看这个了,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