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张辅又跟上朱棣步伐,参加了第三、第四与第五次对鞑靼的北伐。后朱棣在北伐回师途中驾崩,张辅率领军队回朝。
二、托孤唯老将,帝国之柱石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颇重张辅的德行与文治武功,更加对其委以重任,授其为太师,百官中,地位举朝最为尊崇。
要知道,明朝时期,“三公”地位高于“三孤”,“三公”中,“太师”地位最高。有明一朝,生前被封为太师之人,除了李善长、张居正等人外,屈指可数。张辅以武将之身,生前就被尊为太师,可见他在朝中的地位。
《明史·张辅传》记载:
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朱棣的丧期已满,朝中百官要“除服”,朱高炽为了表达孝心,继续穿麻衣上朝,而满朝文武,只有两个人和朱高炽一样穿着素服,他们是张辅和杨士奇。英国公张辅是勋贵之、德高望重;杨士奇是大学士,后来的“三杨”之。这一文一武,都是朱高炽最信赖的心腹。
朱高炽是一位难得的仁君,只可惜他只在位1o个月就病死了。他病逝前,因为南京生地震,太子朱瞻基被派往赴南京视察,不料朱高炽突急症而亡。为了防止汉王朱高煦图谋不轨,张辅劝皇后张氏(朱高炽之妻)当机立断,立即做了三件事:第一,最大限度封锁朱高炽去世的消息;第二,派心腹急召太子朱瞻基回京,并沿途保护;第三,令朱瞻基之弟朱瞻墡临时监国,直到太子归来。
张辅如此安排,可谓有备无患。于是,明朝最惊心动魄的危局,被张辅轻易化解。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对张辅分外礼遇。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不服朱瞻基为皇,意图联合朝臣,动叛乱,还派使者联系了张辅。此事原本不为朱瞻基所知,张辅二话没说,绑了使者去见朱瞻基,这才得以识破汉王诡计。张辅于是协助朱瞻基调兵遣将,平复叛军。从此,张辅权望更甚,朱瞻基命其朝夕随侍左右,好随时咨备军国之事,引其为治国安邦之智囊。
公元1435年1月31日,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突然驾崩,临终前,他将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托孤给太皇太后张氏与五大臣(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五大臣的便是张辅。
张辅其人不苟言笑,治军严明,极善统兵,是明朝自永乐朝时起历任四朝的当家大将。
朱祁镇登基后,因其年弱,朝政一直由太皇太后张氏与五大臣把持。然而,张氏虽专政,却不乱政,既不重用外戚,更反感自家人干预朝政,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极其罕见,一时再度延续“仁宣盛世”。张太后与五大臣主政期间,朱祁镇意欲玩弄帝王心术,重用侍宦王振。因此,张太后有事没事就喜欢把王振叫过去痛骂一顿,使得王振越战战兢兢,不敢使坏。
公元144o年,五大臣之杨荣去世,1443年,太皇太后薨逝,朱祁镇才6续开始掌握实权。
朱祁镇亲政时,年方16岁,为了制衡四大臣,朱祁镇开始再度起用宠宦王振。
在整个明史里,可谓是太监乱政的大舞台,自朱瞻基之后,奸佞内宦几乎成了朱家每一任皇帝的标配。
相反,明朝太监的作乱史,反过来便是无数文臣武将的血泪史。太监本是无根浮萍,归根到底他们只是皇权的依附者与代理人。皇帝为了制衡朝臣,需要这些恶犬来看家护院。因此围绕在太监与朝臣之间的斗争,历来是鲜血横流,人头落地。很不幸,英国公张辅便成了内斗的陪祭品。
公元1444年,五大臣之杨士奇去世,王振宦官集团开始抬头,逾矩之事,时有生。1446年,五大臣之杨溥去世,此时仅剩张辅与胡濙,宦官集团已经开始滥用王命职权,兴风作浪。
当时朱祁镇年方19,随着张太后与三杨去世,几乎大权在握。年少轻狂的君主,对自己的帝王心术十分得意,他把王振看做自己最能干的忠犬,对王振十分信任,又多有不察,给了王振以乱权之机。
此时,朱祁镇仍是主少威弱,并不得张辅、胡濙等的尊崇,朝野上下对其重用王振亦是多有龃龉,这让朱祁镇与王振均有不满。
虽为九五至尊,却不受人尊崇信服,那种憋屈与不甘,可想而知。于是,朱祁镇想做一番事业,让那些老家伙看看自己的能力。
就在朱祁镇登基的第十四个年头,即1449年,瓦剌已经收服了整个北方游牧民族,他们趁势兵南下,进犯明朝边土。
太监王振认为,此时正是皇帝御驾亲征,树立威信,使众生折服的大好时机,因此怂恿青年皇帝朱祁镇北伐亲征瓦剌。
这个主意,几乎与朱祁镇本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他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这个千载难逢,扬眉吐气的时刻,很快两人便一拍即合,出师北伐。
朱祁镇并不知道,他接下来会成为大明王朝唯一一位当过俘虏的皇帝。
时年,英国公张辅已是75岁高龄,朱祁镇一旨令下,命张辅一起出师。垂垂老矣,虽然随驾,但却不被授予权力。已经渐渐年老力驰的张辅,不被朱祁镇看在眼里。朱祁镇之所以在这个年龄还要折腾张辅这把老骨头,就是想让张辅这个老家伙亲眼看看他是如何扬眉吐气地扫清瓦剌的。
三、天子意风,含恨猪队友
与英国公张辅一起同行的还有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左和大学士曹鼐、张益等一百多位文臣武将。
只是,自打决定御驾亲征时开始,朱祁镇便有心把它作为自己的政治大秀。其决心要凭借自己的力量,驱除鞑虏,树立权威,因此一百多位能征善谋的文臣武将,只是被命令跟着去看他表演的,“不使预军政”,丝毫不允许他们参与半点的军政之事。
朱祁镇御驾亲征的大令一下,仅不到2天,就集结了号称5o万的大军。这给了朱祁镇以极大的信心,以为自己的皇帝威仪,必定会威加四海,令军士随服。
殊不知,号称泱泱5o万大军,实际上堪称乌合之众。在这场只为满足其个人表演欲望的战争里,整个大军就像是一个草台班子,听到皇帝的命令,拿了俸禄,带了粮食,便乌压压聚到一起搞北伐。
结果明朝军队很快出现了华夏几千年未见之咄咄怪事,明军还未与瓦剌交锋,军中便有一大群士兵不堪长途跋涉,开始作乱,作鸟兽散。还没走到大同,5o万大军因为对粮食没有规划用度,便已经开始断粮了。结果一路还生踩踏事件,敌军未现,军中已有饿殍百里,死士过万。
英国公张辅对此触目惊心,他暗中让兵部尚书邝堃和户部尚书王左劝谏皇帝朱祁镇回师整顿后再战。
不料,此事为王振所知,他在朱祁镇面前添油加醋一番,直言英国公等有意阻止皇帝建立万世功勋,居心叵测。朱祁镇一听这是英国公张辅的主意,顿时大怒。张辅德高望重,他不便惩罚,但罚两个尚书的权力还是有的。于是,朱祁镇遂命王振将邝堃和王左罚跪一天于中军大帐之外,以敲山震虎,震慑“动摇军心之人”。
张辅见了,知道这是皇帝的意思,诚惶诚恐,未敢作声。